分类 感 下的文章

我不曾拥有洁白的丰羽,更不见得有婉雅的歌喉。我只得留在枯干之上,不配于白云同画共舞——可能,只有漆沉的雨云和雷闪才承得住我的重量。

“看哪!”人们指着我的身影,“那上帝的弃子、神灵的遗孤!”我似要带着天主的诅咒,为安详宁和的人间带去不详的低吟。“离开我们的故土!”人们如是告诉我。

我无意与高洁的天鹅争论飞翔的姿态,更避之与善于婉歌的百灵比试美声的本领。我独自飞过枯棘,飞过残桥,飞过昏黄的土地,飞过光秃的山坡——如你所见到的,在人们呵斥的交响中,在同类讥讽的奏鸣中,我飞过。

有一天,我掠过汹涌的的大江,我看到有鱼跃,有飞鸟,有激流,有碎石……我紧贴他们飞行,直到遇见守江的老人。

老人告诉我,“停下来罢,孩子“,他白色的须微微颤动。我收回翅膀,回望江岸。

“你无止的逃离,将要去往何方?“

“去寻一方安宁。”

“你跨过千百河流,飞度重重山峦,炊烟袅袅到林雨温润,何方是安宁?“

再回首。翅下掠过的,还有树的高歌,有风的伴舞,有我从未落足的枝桠,有未曾见过的浆果。他们迷失在匆匆中,消失在翅膀扇起的风中。或许,那些地方未有不及的驱赶,也可能会有新的旅伴。可是我的翅膀已经衰老,我的双眸几近失明。

没有人记得天空中掠过的黑影,更没有人替他说情——

“那乌黑的羽毛,是保卫人们的战果……”

人们总会发觉,多年以前我匆匆走过时,他们不记得曾留下的神明的旨意,更讶异于声音如此嘶哑的鸟儿的存在。

可惜,没有人再去解读它的含义。

我站在滔天的浪边,回望无数于我身后飞越的同类们。

何为道德?比较广泛的答案可能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“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”“克己复礼归仁哉”之类。就其性质,可以说是一种道德。或者说,这是一种现行的,目前人类所承认的,现代社会可以据此和平稳定发展的道德。

而从本质上来说,道德实际上是一种共识。在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中,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冲突和矛盾,会在不刻意中自发地形成一种规定。这种规定通常不是书面的,有时候会被称之为“传统”。在多代人得传承下,这种规定不断稳定和完善,而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准则体系。这种体系对于在相应环境下生长的人来说,的确是一种共识。这边是道德体系。

所以可以很容易的发现,人群与人群,群落与群落之间的道德是不完全相通的。换句话说,在一个群落中合情合理的行为,放到其他的群落中,可能会变为伤风败俗之事。同理,在时间尺度上,因为生产力水平差异和社会风向的不同,起道德行为体系也不完全相通。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是三角贸易。现代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,三角贸易中殖民者和商人对待黑人的行为是罪恶的,是反人性的,是不被接受的。但是这个前提是这个“人性”,是现代社会的人性,这个接受的对象,也是现代人。在五百年前的大航海时代,人们所谓的“道德体系”与如今的是有所差异的。如果问,殖民者和商人做了几十年这种勾当,心中不会愧疚吗?显然是不会的。愧疚是对自己违反自己所承认的道德准者的自省,而他们的道德体系,乃至当时整个西欧的道德体系,都不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。推而广之,这或许是许多黑暗时代和历史惨案之所以存在的原因。主流道德体系由于时代矛盾而改变,从而根本性的改变人们的动机和行为,影响后人对其的态度。

在有的村庄中,总会有一位道高望重的老人。这似乎是当地人们心中尊仰的对象,更是是非曲折的标尺。不过,人们所真正尊崇的,似乎并不是老人本身,而倾向于一种传统的象征。换而言之,人们所尊仰的,仍然是传承下来的行为准则,只不过这位老人成为了其集大成者。

不难发现,这与宗教有一定的相似之处。目前所存的宗教中,无论主多神论还是一神论,其教派的主要思想和主张总是体现在一个或多个“神”,或公共人物身上。这种主要思想往往也是独立的行为准则或道德体系。信教的人往往也是从尊仰这些人物,然后接受这种独立的道德体系开始的。

综上所述,所谓道德,就是一种认识和观念上的共识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一些问题或许会有另外的解释。

许久之前,我也不喜欢旅行。本就在自己的小城里过得安逸,又何必跋涉百千里,去别人生活的地方去偷窥一番呢?仅是这样也还好,倘若正直旅游旺季,在个什么古老的木质塔楼里同其他汗流浃背的人们挤在一起,只为瞻仰几眼被大吹特吹的古迹——说是古迹,也不过是古时候什么人留下来的家什——也太亏了些。如果是去欣赏什么自然景观,弄不好还会落得一身泥,一身各种蚊虫的“赠礼”,岂不更加糟糕?一个人守着几平米的房间,手边堆着几本溢着香味的书,再放一些典雅的莫扎特或者海顿,抬头便是婀娜的云,岂不美哉?如果有闲兴,打开窗户探出头去,还有街道上充满市井气的喧嚣。于是在这样悠然的环境中,我度过了不少时光。

然而人总是会腻的。一腻就会想着到别处去看看。整天在一扇单调的窗子后面,无论窗那边的颜色变化多么幻彩,也会生厌。在每天什么时候日出都可以预料到的日子里,我竟萌发出了一丝旅行的念头。于是在一个和煦的午后,我背一个深色的双肩包,揣一张地图,便出门了。

但我是去旅行,而非旅游。在大大小小的字典上,这两个词似乎别无二异,然而从实际上的感受来讲,可却是有所差别。什么是旅游?跟随万千前人的脚印,触摸早已被摸得圆润的古墙,踏上被风化得黢黑的台阶,在一群汗衫或者棉袄中摩肩接踵,跟着共同的声音吹嘘赞叹,再用相机留几样合影……这样的无趣确实是对时间的一种浪费。而旅行则截然不同。井上靖说过一句话,我非常赞成。他说,旅行的最一好处就是可以让你一个人待着。而这种好处是旅游所不具备的。当你在大部队中汗流浃背时,应该绝不会去思考,在某一个墙角铭刻的一些花纹会有什么含义,在什么特定的年代承载了什么故事,又象征了些什么。这些本来琢磨起来非常精彩的细微之处,却被无数形式主义式的旅游所忽略,被晾在犄角旮旯里,曝一身尘土。

我第一次去上海的时候,给自己订立了一个原则:凡是我以前知道的景点,一概不去。你看,像我这种孤陋寡闻的人都知道的地方,天下何人还能不知道呢?而那些地方一旦去就不可避免的遭受人群的蹂躏,我又不能一个人待着了,这一趟就又白跑了。

于是我就整天随着公交车闲逛。等什么时候从公交车的车窗外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地方,就招呼司机下车。在人少的地方,司机还是很通情达理的。这种地方有时很偏僻,常常半天不见人影,有的时候又很热闹,像是赶上什么有趣的活动,我也会凑上去看几眼。就这样,我在偌大的上海游荡了好些天。

在我转悠过的上海的许多地方里,有一个令我印象特别深刻,以至于现在还时不时的怀念那个场景。那条街道的两旁种满了树,高大直挺,树枝上的叶子泛滥,在街道上空延伸到一起,遮蔽了天空,汇成一条严丝合缝的长廊。时不时有枯叶无声凋落,随风上下翻舞。两旁的建筑应该是有些年头了,红棕的砖墙有些淡褪,但是还是遮掩不住浓郁的西洋风。这令人有一种置身于什么英格兰或者布拉格的小镇的错觉——在我的印象中,这种独属于西欧的浪漫应该是只在异域才有的。可这光景竟然出现在上海,确实令人诧异。而这条街上甚至可以说是人迹罕至,所以在惋惜如此之佳境被白白浪费的同事,我也庆幸有这么一隅,得以让我“一个人待着”——那么这趟旅行也就值得了。

独处确实是一件有趣的事。我特别喜欢一个人待着,不过并不是孤独。孤独是被动的,是一种被抛弃之感,一种求而不得的落失。然而自发的独处却不是,甚至说是恰恰相反。其所求的是将虚假的饱满和充实“吐出来”,将污秽排除体外,以求得一种自发的孤独。只有这样,才能面对自己被淘净、被洗涤过得灵魂,才会得到答案本身的模样。在那树的长廊下,在那充满欧洲风格的古建筑旁,我终得以同内心平等的坐下,像一对老朋友,叙叙旧,聊聊天。就在那天,许多苦苦思索的问题得以解决,许多魂牵梦绕的情节也有所释然。那一日的独处确实让我的人生改变了一些。所以我赞成井上靖老先生的那句话:

“旅行的一大好处就是,可以让你一个人待着。”

之后的许多年至今,我也进行过好多次旅行,试图再次寻找一个像那日上海街头那样的地方,可以让我想明白一些问题,耳聪目明一些。可惜的是,无论去什么地方也不再能引起那般情思。可能是只有那时那样纯粹的、只为旅行的心灵,才会有不同于平常的发现吧。而这也正是旅行的魅力。

抛开字典上冰冷的释义,我们如何理解“浪漫”?恐怕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。如果我这样描述一个场景:“远处云雾拂过黛山,橘黄色的日落浮在其间。”是不是就十分明朗了?无疑,这是一个十分唯美的、浪漫的场景。同时,另一个问题却浮出水面:为什么我们认为这是浪漫的、美的?

余秋雨先生这样描述一种美学:“运动,穿越,朦胧,稍纵即逝”。代入进来,可以这样解释:夕阳的辉光只在片刻之间会如此之灿烂而多姿,一天中仅有这分秒可以享受这般光影。这是运动的,稍纵即逝的,失而不可复得的,即宝贵的。而傍晚夕阳的美是一种模糊的美,一种印象派的美,是朦胧的。而我们正经历这种美,而美的体现在于置身其中。这是穿越所体现的美。由此,这是一种美。推而广之,不仅这夕阳,万事万物皆有这美的属性。加之无数美学家所创立的迥然不同的美学体系,美更是有千万种可能。

而浪漫之美是有所分别的。雄伟的长城是美的,鹰击长空、鱼翔浅底也是美的,甚至,数学的数字几何间也有其独特的美。可是,我们一般不称之为浪漫。为何?一定有一种属性,将他们之间分别开,使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。我将其称为浪漫感。

这种浪漫感的定义是朦胧的、模糊的。甚至说,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种不同的诠释和界限,但是其描述的气质却大同小异——他们皆是含蓄的,这是体现浪漫感的重要一点。浪漫感的魅力就在于其隐晦,因为隐晦,才有个人的发散空间,才有丰富的解释余地,才会更加的多面而深度。同时,含蓄的表达美的方式也使得浪漫感所具有的美也有所加成。这就如同一座迷宫,每转过一个墙角皆是一种风景,错综交织,无穷无尽,乐在其中。

再者,这种感觉是有思考性的。我们认为,没有意义的景象只是物象。任何具有浪漫感的物象都须拥有其共鸣之处,即可以赋予观赏者以共同情感。这可以催生出对事物新的情感和看法,令人在沉浸的欣赏中领悟事物的真谛。中国古代有“意象”一说,这种意象便是寄托了情思的物象,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这种哲学意义上的内容为浪漫感赋予了其现实意义。

另外,浪漫感是独有的,无二的。这既是其特性又是其定义的一部分。正是因为浪漫感的独特性,人类的情感才会在相似的世界中有着千变万化,人类的精神世界才会丰富多彩。正是因为浪漫感的无二性,“文学”“美学”这些表达多样美的学问才会被定义。这种独特性的成因是复杂的,它可能来自于生活阅历,也可能随着观察时机的改变而改变。前面我们提到,在余先生的美学体系中,“转瞬即逝”是其中一个重要因子,而观察时机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情感正是“稍纵即逝”的意义。这给予事物以不确定性,进而加深其思考性。而根据“文化主义”所述,文化因子可能更多的影响这种独有性,甚至可能定向地转变为“专属性”或者“情怀性”。简单概述就是,对于不同的人群和文化,浪漫感所体现的事物的主观色彩可能也有所差异。前面我们提到的“鹰击长空、鱼翔浅底”“宏伟长城”等本不属于狭义浪漫范畴内的物象,也可能体现出其特定的浪漫感,这是出自情怀和文化背景的。所谓诸如“中国人的浪漫”类的词语,便是这样出现的。

诚然,作为一个美学概念,浪漫感的定义和魅力一定远不止于此。不过,以上所述足以体现其在特定时代表现出的现实意义。

我几乎反对一切“无用论”。诚然,“存在即合理”一说并不适用于世间万物,但所谓“无用”的东西却可以有其真实的哲学意义。换而言之,一切的存在都有其美学价值。听上去似乎并无什么实质性的作用,但实际上,人类文明便是在这种“无用”的美学价值上建立起来的。欧几里得认为数字图形间严谨的逻辑关系和恒定规律是美的,于是有了数学的开端;亚里士多德觉得世间物体的普遍规律是美的,于是物理诞生了。因为早期人文派哲学家对社会现象的美的追求,社会科学开始繁荣起来。总而言之,一切的开始均是美的探索。而浪漫感的成型,就是这样一种对美的追求和探索。他可以赋予枯燥的事物以新生,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早已乏味的环境,进而在重复中发现新的生活,这不乏是一种别样的社会意义。无论在什么时代,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都是必须的。在“心灵日益僵化的时代”这是一种对心灵的解冻,更是对精神的滋润。换而言之,这是为时代带来新的活力,是给时代以希望。也许浪漫感仅仅是一个模糊的美学概念,但无数如此的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,一个新的时代将会降临——觉醒的时代。

几天去一个理发店理发,师傅动作娴熟,帅气的很。从他的口中得知,他做理发师已经十多年了。我问他,你做理发师快乐吗?他毫不犹豫的回答,快乐,脸上还露出一丝笑意。

于是,我突然非常羡慕。不是羡慕他的职业,而是他在十年前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道路。理发师无疑是个平凡的职业,而做出这个选择,不是出于生计的无奈,就是真正的热爱。

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这样一句话:当你在人生的各个岔路口都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,那么某一天你回头时就会发现,你正以一种多么热烈而多彩的方式去生活。看到这句话时,我很有感触。仔细琢磨,却又不是那么天衣无缝。我们追求遵循内心的选择,因为这可以将我们的生活变成梦想中的样子,可以让自己活得热烈,活得精彩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更加符合理性、符合逻辑的选择会让未来登上一个更高的高度。就像算法中的动态规划和贪心,每一步做出的最优解并不一定是纵观全局的最优解。

MBTI测试中一定有这样一个问题,询问你做选择时更多的是遵循理性还是意愿。其实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,这个问题是相当难以抉择的。遵循意愿?但是一味遵循意愿可能会将未来的选择局限在很小的一个范围之内——有的人称之为任性。而纯粹的遵循逻辑呢?显然是不现实的——人的情感是多样的,欲望很大程度上控制我们的行为。

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。随着选项的增多,其间的利弊差距也在递减,选择的难度也在增大,变数也就更多,意愿在选择中的权重也会提高。这样,我们就不能明确的规定怎么样的选择是正确的,怎么样的选择性价比才是最高的。在理性的角度看待似乎差别不大的选项中间,我们只能依靠意愿来选择。这么看,理性和意愿似乎是共存而平衡的。但是,选择者本身的意向则会增加其中一项或者几项的权重。这样,意愿和理性之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,从而产生并不是十分理性的结果。

这么看,理性与意愿之间的平衡非常微妙——他没有一种具体的判定标准,甚至针对不同的选择也有不同的判断方式。甚至说,对于不同人的意愿,理性也不是相同的,这也是选择困难所在。我们顾虑现在的选择对未来的影响,顾虑目前的选择是不是最适合的、性价比最高的。但是在选择之前,选择人甚至并不一定有明显的意向,取舍似乎只是在不同选项之间的对比而决定的。这样,理性便又变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。

总的来说,选择并不是一件纯粹理性的事——生活中的选择并不只有绝对的对错,而选择的对错是相对于意愿的。相对正确的选择可以带来更好的主观感受,并且可以让未来按照一个希望的方向去发展,那么这个选择无疑是成功的。反之,一味追求客观理性的最优解,反而可能劣化主观感受,带来完全相反的结果。

而文章开头的理发师,应该是做出了真正正确的选择吧。而按照自己的喜爱去做每一步选择的人,或许也以自以为舒适的方式,去迎接未来,迎接下一个选择。